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需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筑牢思想根基,以更加坚定有力步伐强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牢固思想,生态文明理念入心于行
持“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理念,逐“绿”而行。思想的产生往往是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实践观,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生态观,需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相结合,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碰撞中,形成生态友善、绿色低碳的现代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深厚文化力量。同时,要强调生态文明的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企业各个领域的教育体系中,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合理规划饮食、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增强人们对绿色生活、低碳发展的认同度、参与度,使生态文明理念外化于行。
二、制度护航,创新方式加强生态保护
怀“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的动力,向“绿”蝶变。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各地区部门要主动作为,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中各方面关注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热点和重点问题,聚焦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以高站位、宽视野、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锚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建设和完善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从法律制度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层面为绿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效能。
三、转型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促“绿”而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生态蕴含着极大的价值。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逐步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发展,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