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筑牢这一意识,不仅关乎每个民族成员的福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从先秦时期的“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时期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牢记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一方面,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让多元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要积极推动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发挥好教育的作用。教育是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绘制中华美好未来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