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新时代理应重视非遗传承,在守正创新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抓好政策扶持、内容转化、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内容,让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坚持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是将非遗保护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个要素置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看待,不能只关注其中的一个个体。一要强调非遗自身的系统性,我们不能只注重某一项技术的传承、更不能只注重对某一项非遗的某一个部分进行重点关注,要看到非遗保护是整体的一体化的实践。二要强调非遗保护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实践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割裂开来。三要强调非遗保护不是保护具体的非遗项目或者传承人的生命力,而是要保护整体意义上的非遗项目、以及整体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力量。
坚持多元化传承,推进文化一脉相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非遗文化,更要传承好非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一要探索非遗传承的优惠政策,解决传承人的生存、温饱、发展问题。比如讲课费的个税税率进行减免,为传承人提供讲学发展场所等。二是支持非遗产品发展,组建“非遗”经纪人,帮助传承弘扬好非遗文化。三是推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留住非遗人才。积极给予人才补贴政策、发展帮扶政策等,帮助非遗人才谋生发展。
坚持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古为今用。加强非遗传承,创新是关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科技化日新月异,非遗产品也亟需创新性的发展转化。一是在器物层面进行创新发展,鼓励传承人依托非遗器物,结合非遗精神文化,进行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二是内容上进行创新,找准非遗文化与当代社会潮流的结合点,进行融合创新,找到受众的共鸣点,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三是在方法上进行创新,依托当下先进技术手段、依托传播平台,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播,将产品搬上荧幕,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精彩转变。
守正创新,赓续薪火。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与其他文化有机融合,需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依“旧”向“新”,“新”“旧”并存。今天,中华大地上的非遗文化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只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做好非遗传承,定能在江山壮丽的今天赓续好历史文脉,谱写时代文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