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学成果、精神价值观、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体现了各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发展根本。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精神内涵能够引导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包容开放、宽宏大量的民族品质,传承文明古国的传统风尚。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共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除了提升文化素养和挖掘民族精神内涵外,还应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促进其创新性发展。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方式,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多媒体信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崇高精神理念融入当代影视、艺术、传媒等领域,以此激发社会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推动各民族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应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工作形式,深化工作内涵,并推广成功经验。构建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族群众的交流、情感培养和融洽,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同时,应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各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各民族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过上幸福生活。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应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确保他们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
(五指山市场监督管理局 胡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