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从管党治党的高度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流动的“红色宝藏”。然而,流动党员动态掌握难、学习落实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症结”仍是制约流动党员管理的关键瓶颈。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实际摸清家底,采取分类施策、动态管理等方式,为流动党员“风筝归巢”架起“连心桥”,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心,离乡不离党”。
常态联系摸“家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动党员具有流动性大、分散性广、可控性弱等特点,特别是当前快速的人口流动让各地的“隐形党员”“口袋党员”现象凸显,也为各地带来“底数难”的问题。为确保流动党员不“迷航”“失联”,必须做好精细化统筹管理。要放大党组织的“磁吸效应”,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依托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双向摸排”模式,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采取党组织“自查”、支部委员结对“寻查”、与相关部门“联查”、上门入户“核查”等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最新动态,补充和更新党员信息,搭起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管理、教育、服务的“桥梁”。要建立流动党员定期分析制度,按照地域分布、行业划分、流动原因等分类建立台账,坚持“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原则,实施分类跟踪教育管理措施,引导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主动亮身份、做表率,从“异乡人”变为“建设者”,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
双重学习补“食粮”,让流动党员“高飞不断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流动党员长期在外,生活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不一致、学习成效难评估,容易产生教育跟不上、学习形式化等问题。为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掉队”,必须做好精细化教学供给。打造线下“假期课堂”,抓好清明、中秋、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契机,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冬训等形式开展“集中补课”,组织流动党员聆听一堂专题党课、观看一部党员教育片、开展一次主题党日、举办一次技能培训、就近打卡一次“红色基地”等活动,“全方位”“沉浸式”感悟初心使命,引导流动党员从思想富矿汲取精神滋养,从理论粮库补足精神食粮。打造线上“指尖课堂”,依托党员教育“中央厨房”、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远程教育渠道,以“云会议”“云课堂”等方式推送学习内容,破解流动党员受地域、时间等限制无法正常参与党组织生活和集中培训的难题,保障流动党员“远行不掉线,教育不脱节”。
优化服务强“归属”,让流动党员“作用不打折”。流动党员就是“流动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潜在力量”,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原则,积极搭台铺路,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实绩,及时“归队”发挥作用。要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协调联动机制,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双向培养,根据流动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员服务驿站、片区服务中心等,及时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社保医疗等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外也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家的温暖,实现“脱管”变“在册”,“流入”变“融入”。要在作用发挥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争当回馈家乡的“服务员”,通过搭建“线上流动党员之家”、组织开展“云上院坝会”等方式,收集流动党员助力家乡发展“金点子”,增强流动党员的建设责任感、家乡归属感。同时,结合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对流动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实行积分量化管理,鼓励流动党员在基层治理、城市更新等攻坚一线勇于担当作为,切实发挥作用,以“红色力量”激活党员“流动细胞”,以“流动宝藏”助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