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多元民族共同体。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成为凝聚中国各个民族、全民抗战的一个重要动力。近代“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形成,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观念的进一步确立和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由部落到华夏、由华夏到汉族、由汉族再到中华民族,由小到大、由多元至一体,最终汇聚形成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在于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与凝聚力。中华文明与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精神脉络与内驱机理,就是基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演绎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基因。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原创性论断,同时也是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至今的自在、自觉、自为的历史脉络发展而来的时代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规范性表达,同时也是结合中华民族古代辉煌强盛,近现代遭受曲折磨难、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趋向而形成的。本文将以历史政治学为视角,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的历史坐标以及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之中去考察研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透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铸牢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互推动、互驱互策的历史脉源、理论逻辑和实践流变,总结这一百多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鉴往知来,以历史的主动精神,更好地认识当下,开创未来,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节点,青年大学生要坚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支柱。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拥有国际视野与天下情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国际事物与民族问题,坚决防止防范狭隘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侵蚀。三是巩固民族团结。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特色与差异,巩固强化民族团结与和谐,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四是增进交流融合。历史实践证明,孤立封闭只会加深隔阂猜疑,增进交流才能促进民族融合。我们要尊重民族之间的不同与差异,在交流交往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更好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