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是畅通政令的“神经末梢”。然而,受形式主义、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从根源上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各地各部门要在推动“为车减负”“为马赋能”上下硬功、真功、下实功,破除捆住基层的“枷锁”,变“小马拉大车”为“骏马齐头进”,让广大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来。
第一招,“壮马赋能”,加大多元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基层工作具有无可替代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防汛救灾、信访维稳等工作,都离不开基层。一是健全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尽可能将力量向基层倾斜,将权落下去,推动“条”往“块”上走、人往基层流、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让改革举措落到基层,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形成“部门围着基层转”的工作环境,使基层真正强起来。二是鼓励人才能来、能留。一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待遇。首先合理的薪酬、福利和奖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只有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困扰,才能让人才更加专注于基层工作,才能发挥出其自身的才能价值。如推动落实“人才公寓”“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市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政策”等。三是提供优质发展空间。晋升资源也是大多数干部所追求的目标。上级部门发力为基层提供更多的晋升渠道,更多的平台资源,关注人才的理想目标、发展规划。结合自身条件和工作态度为干部创造晋升空间。也会使干部更愿意扎根基层。
第二招,“轻车减负”基层需要责任也要权利。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轻装上阵。一是给指令也要给空间。从治理结构上来说,基层政府是底盘,它们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是各级组织中最为庞大的一级。改革发展各项事项主要落在了基层。相关部门在给基层分派任务、提出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配置相应的政策资源,为基层提供适当的保障,也要尽可能给基层留出空间。二是给担子也要给温暖。这些年,基层的担子越挑越重,群众的期待越来越高,做好基层工作非常不易。多关心基层、服务好基层,现在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大力推动人力、财力、资源的下沉,都是为了现代化建设的底盘更扎实,让全社会感受到扎根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三是给考核也要给奖励。当前基层普遍关注的考核、问责等问题,要多采取一些务实之举,让“考题”设置更合理、评分标准更科学、问责把握更谨慎,切莫让基层流汗又流泪,却没有奖励和成效。
第三招,“提质增效”,全方位提高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名师指点、经验总结、交流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提升干部的民事纠纷、应急处突、政策宣讲等基层治理方面基本素质能力。一是培训应注意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政治属性是公务员职业区别于一般职业的重要特征,干部的主要职业内容就是有效实现党和国家的政治职能。由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政治工作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政治素质不仅是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同时,乡镇所处的层级地位的特殊性、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的特殊性等决定了乡镇必须具备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的法律政策、农林渔牧等专业知识,较强的乡村维稳和综合治理、乡村规划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二是培训应做到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脱离实际和实践的理论没有生命力,是空洞的;而实践以理论为指引,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也将会是盲目的。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决策的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保障村镇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游刃有余。三是培训应做到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干部培训方式方法不仅要讲究继承我国传统干部教育的优秀经验做法,也要适应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的时代需求。首先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要坚持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比如推出“党员云课堂”“情景体验”“场景模拟”等新兴课程。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村就能学到知识,学会方法,从而反哺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