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6.11%。作为社会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能体现我国的发展成果。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563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水利部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标志,持续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经过近十年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通上了自来水,但仍然存在少部分经济薄弱地方的些许人过着“喝水靠担”的日子。2022年8月,重庆地区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在天灾的考验下,农村供水存在的问题涌现出来。
某村位于渝东北某个区县乡镇,整个村落在丛山之中,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由于村级水库、水池的体量较小,蓄水总量较少,导致在遭遇严重旱情时抵抗能力较弱,无法保障当地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迫于无奈,当地村干部只能联系车辆到山下运水到山上。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峻,影响农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东部70%,中部40%,西部不到40%,全国仍有3.2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2.27亿人饮水水质不安全。
饮水水质不安全包括氟、砷含量超标,饮用苦咸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其中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污染导致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直接影响饮用水质量。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造成水体污染。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如氟斑牙、氟骨症、癌变等。供水方式落后和水质监测不力也加剧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由于农村集中供水率低,供水设施简单,且大部分无净水处理设施,并且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存在底数不清、监测力量不足的问题。
提升思想认识和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关键。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应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加紧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村水源保护是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加方式,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农资、农技一体化,降低氮肥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是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采取集中供水、分质供水、分散供水等工程方法,重点处理高氟、高砷、苦咸和污染水。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资,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东部较发达地区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建立有效水质监测体系是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必要条件。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摸清未达标人口情况、饮用水质情况和地域分布,制订重点建设和实施方案。加强对人口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确保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