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微改造守望“乡愁” 老街区再焕新机

缠绕不清的管线、乱停乱放的车辆、随意堆放的垃圾,这些场景在老旧小区随处可见。昔日的新建筑,随着岁月流逝日渐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落伍,而老城居民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我们要对城市进行改造调整,让老街区焕发生机。

一面是对传统建筑的眷恋,一面是对创新发展的渴望,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微空间的改造一直面临这种矛盾。不同于“推倒重来”的全面改造,对于城市老旧小区的微改造以“针灸”治已病,通过局部修改、实施功能置换的方法,照顾历史的温情和人性的温暖,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乡愁”有所凭依。

怀揣历史的温情才能沿袭文化底蕴。雕梁画栋的陈旧屋檐记录着百年的风霜,街角矗立的牌楼石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城市学家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老巷,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大拆大建中,大量老街老巷被肆意破坏,甚至推倒重来。广州民国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强拆,山东临沂明朝建筑三官庙财神殿和陈氏故居被强拆,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强拆,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一系列历史建筑被强拆表面上是建筑物本身的更新换代,实际上却暴露了城市管理者对历史文化的忽视。让城市更宜居是城市改造的目的,对过往的缅怀常常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微改造也当呵护这一份温情,避免走入“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的悲哀窘境。

照拂人性的温暖才能持续开创未来。城市微空间是市民长期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当微改造一味注重“贴皮”而不具实用性,它就不能称为成功。正如雍和宫大街改造,负责项目的工作人员着眼于文化设计层面,而居民关注的确实停车位、早餐铺子一类生活化问题。城市微改造,应将居民需求摆在优先地位。除了要考虑居民吃住的基本需求,还要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纳入考量范畴。更新社区物理空间、街容街貌,夯实内在机理,提升街区生活品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城市微改造才能让居民住得舒心,才能拥有持续开创微空间未来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和,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的管理者应依靠微改造于细微处留存历史温情和人文温暖,让居民生活发生质的改变,让古老的街区焕发新活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