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关键人、关键事、关键问题,寻找基层善治“最优解”。
找准关键问题,精准施策。统领基层治理,需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工作,不同的服务对象有不同的需求,没有统一的模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多走走田间地头、串串大街小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听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到治理的“顽瘴痼疾”,根据社区治理、工业园区治理、乡村治理等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分类施策。要紧扣基层处于直接面对群众、面对百姓柴米油盐的第一线的实际,推动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着力在优化乡镇(街道)领导班子结构、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提高乡村干部报酬待遇、完善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策办法、落实扶持奖励资金上做好“锦绣文章”,按照“快”“高”“准”推进各项工作的要求,做到“赋能放权要到位”,让基层有职有权有物,充分激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找准关键人员,抓“牛鼻子”。基层治理主体是人,要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就要抓住“关键人”,把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培育好、建设好。要选优配强基层组织人员,把想干事、能成事的干部选出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用好用活网络培训班等方式,持续提升基础组织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基层治理“充电”、“补钙”,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队伍。要用好党员队伍“红色力量”,让党员兼任网格员、小组长、楼栋长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治理“充电赋能”。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等加入业委会、自管委、志愿服务队等自治队伍,积极引导群众回归“自治”本位,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自我造血”能力。
抓准关键事务,长效治本。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抓、抓长期,抓住“关键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构建党建引领、部门联动、上下共振的治理体系,找准基层党建的着力点,还要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让基层治理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让农村百姓也同样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着力推动基层治理领域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加快基层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用好基层治理智慧平台,提升社会治理中心整体效能,以“关键变量”撬动“最大增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