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传承、创新、为民”理念,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抓牢新时代文化强国几个“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守文化之“传承”,不忘初心、赓续文脉,在“溯源文化”中打牢文化强国的“根基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文化建设中,传承是根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传承优秀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要坚守“文化根本”,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继承弘扬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智慧。“不学诗,无以言。”中华经典是我们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中的精神财富融入新时代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要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手工艺“活”起来,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通过文化传承铸魂育人,让文化根脉深植人民心中,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厚的底色和坚实的基础。
兴文化之“创新”,勇于开拓、拥抱变革,在“融合创新”中激发文化强国的“活力点”。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创新,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姿态推动文化产品、文化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创新,使文化服务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如今,数字化、智能化、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打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力的文化产品,使人民在“云上”也能感受中华文化之美;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故宫、敦煌等历史文化遗产带入数字世界,让人们随时随地“穿越”历史,领略文化瑰宝的风采;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依托短视频、直播等多元载体,将历史、非遗、民俗文化用现代化手法展现出来,实现文化“出圈”;要通过“传、融、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活力、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使中华文化的形象在创新中不断拓展。
践文化之“为民”,以人为本、惠民便民,在“文化惠民”中彰显文化强国的“根本点”。文化强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表现形式,更在于为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建设,根本上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为民初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精心打造接地气、入人心的文化服务内容;要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和城市文化中心,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书法讲座、非遗技艺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滋养;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进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文化普及等项目,把文化资源送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将人民群众置于文化发展核心,以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的生活品位。
(彭水自治县汉葭街道 杨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