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和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提高了国民的基本消费水平。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部分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当前国际贸易萎缩,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趋于稳定,“三驾马车”的潜力寄希望于“消费增长”,加上调整出口产能的压力,都对扩大满足内需的高质量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显重要。
(二)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引进、消化吸再创新”之路在不长的时期内,大幅提高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特别表现在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和应用上。我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完整产业分类的国家,但同时看到,在一些产业链上,由于我们不掌握关键技术和产品,整个产业链不能安全、稳定地自主发展。中美贸易冲突揭示了我们的短板,给我们启示,只有着力补上基础研究,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三)市场活动和要素流通。市场的活力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取决于对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效率。要素对于市场,就如血液对于人体,能否按一定规范畅通流动是关键,这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消除区域保护壁垒,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要素流通成本。
(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