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武装深不下去、深不进去,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硬性标准要求,没有成为一条“硬杠杠”,党员干部把它作为一个软指标,理论武装就变成了“包装”、“涂装”,有的甚至根本就“不装”。
一是要在“量”上定标准。辩证法告诉我们,质变是由量变累积而成的。没有“量”的增加,难有“质”的提升。当前,基层理论学习内容数量多已经成为党员干部“不能承受之重”。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武装究竟需要多大的“量”,这要根据理论灌输的规律和党员干部的文化基础、学历层次、身份属性等,进行科学规范,但总的要求是,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既不能贪多求全,也不能放任自流,一定时期内指定必读的几本书,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进行反复研读、重点讲解,把内在理的讲透,把世界观方法论讲明白,让党员干部真正掌握住。
二是要在“质”上明要求。理论武装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每个阶段、每个人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这些都要进行细化规范,不能不分层次、不顾实际,搞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原则来原则去,让党员干部不明就里,让领导机关考核验收也感到“无从下口”,稀里糊涂,抓到哪算哪,干到啥样算啥样,最终都将踏虚踩空。
三是要在“联”上用实招。抓理论武装,最根本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武装头脑、改造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建设,而最难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容易出现的是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理论与思想和实践“两张皮”。解决这个问题,要拿出真招实策,把基层建设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当作理论学习研究的课题,以问题的破解深化理论学习、检验理论武装成效,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论武装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