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地勾勒出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蓝图,旨在深度融合城乡规划、建设与治理的各个环节,促进城乡资源的平等互换与双向流通,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携手迈向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这一战略部署,犹如灯塔般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引领我们向着农业强盛、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辉煌愿景奋勇前进。各地区要深刻领悟并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改革的驱动力、绿色的生命力、人才的创造力与文化的影响力,共同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纪元。
以改革的“驱动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能量。“改革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改革的驱动力能否激发乡村振兴内生能量,关键在于能否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能否推动一系列改革落地落实。各地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多措并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要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制度。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依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权益保护等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释放集体经济发展潜力;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和规模化经营。
以绿色的“生命力”构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美丽乡村因绿色而具有生命力,而构建具有绿色“生命力”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聚焦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各地区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多措并举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防死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破坏、污染环境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要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进一步推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购买现代农用机械,以“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要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乡村的优美自然风光和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红色革命旅游资源等,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 红 旅 住”等结合的新旅游产业,展现地域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以人才的“创造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才,人才是决定着乡村能否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要健全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各地区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以各种激励、奖励措施激发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文化的“影响力”传承乡村文脉与精神家园。“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文化的影响力补足乡村的“软实力”,关系到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影响着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各地区要深入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依托乡村丰富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乡村振兴作出的明确要求如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终将绽放出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壮丽花朵。各地区应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激发内生动力,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人才支撑体系,传承乡村文化精髓,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向前迈进,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坚实的农业力量。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人民政府 杨成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