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驻村工作已满一年,有幸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感触良多。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阶段,采用精准扶贫的政策方针,实现了全面脱贫,但要防止脱贫户返贫,并且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靠外部“输血”是不可持续的,最关键的还是得靠自身“造血”,发展产业势在必行。
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第一步要引进产业入驻,随着国家政策有力引导,很多企业将目光瞄准乡村这片蓝海,开始着眼于发展绿色农业。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绿色有机蔬菜水果逐渐成为农业市场的“宠儿”,很多企业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各种平台、渠道,与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联系,前去考察调研,根据企业特色和乡村现有条件,双向选择,发展农林牧副渔相关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催生第二产业,类似于食品、药材粗加工、产品包装的轻工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就业,引导农村人口回流,如果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谁又愿意背井离乡;除此之外,部分乡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发展文旅产业,网红打卡地,稻田小火车,油菜花海,漂流,中草药种植研学基地等等,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极大地改善乡村面貌,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本地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留住企业,出台政策扶持产业。企业引进来,如何留得住,是个大问题。很多企业一腔热情,确定方向后就开始投资搞建设,但是农业产出是个比较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连续投入。各种黑天鹅事件又难以预料,前几年的疫情期间,亏损倒闭的企业数不胜数;疫情结束,环境有所回暖,但去年的冰冻雨雪灾害又造成巨大损失,很多企业心灰意冷,止损离场。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要有所作为,对于还愿意继续经营的企业,通过减免土地流转费用,补贴部分农业损失,改善交通环境,解决用工问题等手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与最大的政策支持;对于已经难以为继的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协调,引导有意愿接手的企业接手,减少企业损失,同时盘活项目。在农村,更严重的问题可能来源于“人祸”,庸政懒政,管理人员吃拿卡要,部分村民偷采偷摘,这些问题往往让企业付出巨大代价,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这就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严格执法。当然,企业要能真正留下来,还得是能赚钱盈利,这就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项目运营、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能力了,所以,引进企业的时候,也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和运作能力,辨别是真正做实业的企业,还是纯粹“骗补贴”的皮包公司。
壮大企业,打造品牌升级产业。销售是考验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一环,很多企业拥有很好的产品,却因为销售的问题,无法实现盈利,最终停产倒闭。打造品牌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品牌价值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拥有自主品牌也更容易打通销售渠道。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村集体也可以打造属于本村的品牌,帮助企业或者村民销售产品。近年来,直播带货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很多基层干部带货直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经验值得推广。但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让别人关注并记住自己的产品,一是要投流引流,二是要保证产品质量,三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线下渠道同样至关重要,品牌能助力于市场开拓。
农业,加工,文旅产业能在乡村安家落户并发展壮大,必然带动村民增产增收和用工就业,大幅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也有利于改善村湾环境,乡村面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放缓,乡村振兴已提上日程,要实现乡村振兴,光喊口号没用,需要真抓实干,大力发展产业,实现自身“造血”。
(武汉市硚口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