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流传千古,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当下基层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六尺巷”精神与基层治理相结合,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我们应从总书记的考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谦逊礼让”为基,用“和谐包容”之法,凭“德治法治”之力,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以“谦逊礼让”为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善于化解是关键。在基层,邻里纠纷、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如果干部和群众都能秉持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心态,许多矛盾便能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这种礼让并非是无原则的退缩,而是一种高姿态的包容。基层干部应以身作则,引导群众在面对纠纷时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体谅。例如在处理社区停车位分配问题时,各方若能多为他人考虑,适当礼让,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用“和谐包容”之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基层稳定筑牢“新防线”。六尺巷故事中矛盾的化解,不仅仅是一方的让步,而是双方达成共识的结果,这体现了多方参与、共同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基层治理中,也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政府不应唱“独角戏”,而应让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通过建立诸如“村民说事会”“板凳会”等沟通平台,激发群众“我要管、我要干”的主动性。让乡贤、致富能手等参与到调解组织中,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共同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凭“德治法治”之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基层发展开启“新征程”。在封建时代,六尺巷的形成靠的是道德约束,但在现代社会,基层治理既要依靠道德引导,也要借助法律保障。基层干部要做好法治宣传,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在法律的框架内融入柔性治理理念。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民事纠纷,可以先通过道德劝解、乡贤示范等方式尝试化解,若无法解决,再依法依规处理。这样既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能体现人性化治理,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