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下好产业振兴这盘棋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破解乡村产业振兴“致富密码”,以党建引领、产业培育、人才汇聚凝势赋能,稳步走好产业兴旺“发展致富路”。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欲致其高,必丰其基。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必须担负起“领头雁”的作用,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通过发挥党组织引领方向、统一思想的作用,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领乡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村级党组织更要当好“前线排头兵”,积极探索“党建 ”发展模式,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深度整合阵地资源,全面打破条块分割的桎梏,“聚指成拳”壮大集体经济,激活乡村产业振兴“一池春水”,不断拓宽增收致富路径,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嘴角“扬起来”。
乡村产业振兴不能仅靠政策“输血”援助,更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想过得富,就走特色路。特色产业就像一根“金扁担”,一头连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库”,一头连着乡村村民的“钱袋子”。近年来,丹东草莓、赣南脐橙、金乡大蒜、和田玉枣等众多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农产品,成功进入市场、融入日常生活,深受消费者喜爱,有力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和村民发家致富。实践证明,发展特色产业,要跳出传统的“一亩三分地”,要强化市场思维,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具有竞争优势、深受消费者认可的产业。换言之,发展特色产业,就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挖地域生态和文化价值,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业,擦亮“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金字招牌”。此外,还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市场对接,利用电商平台、农超对接等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特色产品“变现”装进村民的口袋。让“流量”变“留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村民富。
当然,乡村产业振兴靠闭门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才振兴至关重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汇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必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来培养本土人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等外部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通过导师帮带、考察交流、技能培训、村企联合等方式,着重培育懂市场、会管理、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原动力”。厚植“三农”情怀,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领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三农”领域专业人才返乡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带着资本、市场、技术回到农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注入强劲活力。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做到人岗适配,掌握善任善用、扬长避短的用人技巧,催生“1 1>2”的“化学反应”,以“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事尽其功”的良性循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行稳致远。
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的“致富密码”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凝势赋能,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足用好各项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