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稻草,巧妙地将狂舞的黄沙束缚于咫尺之地;一颗初心,则驱动着民勤县上演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25年来,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扎根最基层,甘做沙海的一颗梭梭苗,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辛劳守护一花一木,用青春见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用行动和汗水践行为民宗旨和入党誓言,让片片荒漠披上绿装,大地处处春意浓浓。初入公务员行列之时,姜主任的非凡事迹便深深触动了我。“彭水晶丝苕粉”,这一我县引以为傲的区域公用品牌,其灵魂在于红薯——苕粉制作的核心原料。红薯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苕粉的上乘与否。我渴望成为那三十万亩红薯田中的一株幼苗,根植于大山的怀抱,汲取着自然的养分,在大山的见证下茁壮成长,最终化作苕粉中的一颗颗精华,将我的全部奉献给这片滋养我的土地,为家乡的繁荣添砖加瓦。
甘愿化作红薯苗,在“长风破浪终有时”的坚定信念中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姜莉玲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于困境中彰显巾帼本色,面对狂风肆虐、荒芜之地的自然挑战,非但未退缩,反而挺直了脊梁,咬定信心,勇往直前。昔日民间有言,“养儿无需多教导,酉秀黔彭走一趟”,意在磨砺人心。而今,一株株红薯苗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中,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彻底扭转了大山的落后局面,成为推动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回顾百年党史,无数革命先驱犹如姜莉玲一般,在共产主义信念的光辉照耀下,以实干精神、热血奉献,在重重困难中奋勇向前。正是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铸就了党史中熠熠生辉的英雄篇章,铺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之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公务员,我们应当如同沙海中的梭梭苗、土地里的红薯苗,深深扎根于大地,奋力向上生长,秉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勤勉务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甘愿化作红薯苗,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智慧抉择中探本求源、孜孜以求。姜丽玲在治沙之战中的胜利,并非仅凭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细致入微的分析、科学严谨的论证以及系统化的防治策略之上。我县在发展晶丝苕粉产业的征途上,同样历经反复剖析与总结,勇于探索创新之路,积极引进新技术,成功培育出9个独具特色的红薯品种,并建立了16个红薯核心种植基地,使得红薯荣幸地被农业农村部纳入“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名录之中。面对大山的重重挑战与艰难困苦,我们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对,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坚定与从容,精准识别并有效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回望百年党史,正是这种探本求源、孜孜不倦的智慧追求,引领着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公务员,我们不仅要做一株扎根沃土、茁壮成长的红薯苗,更要成为一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新型红薯苗。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新的发展方向,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方向感、大局观念和敏锐的判断力。
甘愿化作红薯苗,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中矢志不渝、初心不改。一部彭水志,半部脱贫史。在这片土地上,一株株红薯苗,一片片红薯田,如同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一代又一代彭水人民,将一生的心血倾注于红薯的种植,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执着,战胜了旱灾、虫灾等重重自然灾害,坚守着初心,生动诠释了“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韧与执着。如今,“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红薯田。回望百年党史,无数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华夏大地,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挺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公务员,我们应当在担当与作为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品格,勇于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拼搏成长。我们要以“涉深水”“过险滩”的勇气和决心,勇毅前行,不懈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重庆市彭水县汉葭街道柏杨村支部书记助理 罗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