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随后,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彰显了党中央根除形式主义“顽疾”的坚定决心。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前沿,也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若干规定》,从思想、行动、机制上着力,修好“舍得”之术,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思想上正本清源,舍弃虚浮功名,培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持之以恒、精准施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然而,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仍然被形式主义衍生的繁文缛节所困,分身乏术,一度叫苦不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可见,基层减负重在突破思想桎梏。一些领导干部被“虚浮功名”和“表面光环”冲昏了头脑,落入“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窠臼,极大阻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例,找准问题根源、深刻汲取教训,把自己摆进去,重点聚焦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的问题真抓实改。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用心用情办好民生“丝发小事”和百姓“幸福大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行动中删繁就简,抛除冗杂繁复,探索轻装上阵、简便高效的工作模式。“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填五花八门的表格、报各种各样的材料”是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基层干部本应该成为为民解忧的“服务员”,却沦为书面材料的“缝纫工”。本末倒置的工作模式催生出“干活憋屈”“压力山大”等心理状态,使得很多工作在“文山会海”“留痕留迹”之间停滞不前,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应主动摒弃基层工作任务中的“尘垢秕糠”,持续优化文风会风,做到“会议能不开就不开、流程能省略就省略、材料能精简就精简”,彻底清除“基层沃土”中的“杂草”,让基层干部“扎根”更实。要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对各类政务APP、公众账号及工作群组进行整合重组,让基层干部消除“指尖之累”,有更多的时间“走出去”,倾听“田野间的声音”。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基层干部、群众角度想问题,搞清楚基层减负“减什么、怎么减、减多少”,并及时跟踪成效,校准工作方向,确保基层减负真正“减”到基层干部和群众心坎里。
机制上去芜存菁,卸下苛责枷锁,走稳担当笃行、持续精进的工作步调。基层干部处在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时既可能面对上级机关的不理解,也可能存在同级部门的不配合,还可能吃到群众的“闭门羹”。工作本就常常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状态,如果再加上一系列苛责追责的条款,难免导致某些干部出现“从邀功到避责”“从揽政到懒政”的转变。只有恪守“铁规与柔情并济、鞭策与鼓舞同行”的原则,才能让基层干部克服“问责恐慌”,放开手脚“闯创干”。一方面,要为基层干部摘掉“紧箍咒”,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取消一切不必要、不适当、不合理的考核,建立双向考核和容错纠错机制,疏通上下级之间的梗阻,让基层干部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施展拳脚”。另一方面,要给基层干部注入“强心剂”,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畅通基层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流通渠道,定期表彰优秀基层干部,让在基层默默耕耘的干部们感受到来自上级的肯定与支持,更加坚定地扛起责任的“大旗”,在谋改革、促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