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下,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交会和融合。在这股浪潮中,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根与魂,同时激发其创新潜能,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利用,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建设文化强国铺就康庄大道。
固守根基,做好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不论是实体的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口述史、民间艺术,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濒临消失。因此,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保护并非静态的封存,而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发展中求生存。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文物保护法》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与保护,以及“数字敦煌”、“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等项目的实施,都在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
激发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单纯的保存,无法确保文化的长久生命力。创新,才是文化持续繁荣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让古老文化焕发新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原,到博物馆展览的虚拟现实体验,再到地方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跨界融合,这些都是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尤其是当下的“国潮”热,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不仅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灵魂。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它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更易被接受和喜爱。
文明互鉴,善用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互鉴,能够为创新带来新的灵感和视角。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海外华人艺术节的举办,乃至“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文交流项目,都在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东方智慧与西方理念交相辉映,促进文化创新的多元化发展。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管齐下,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框架下,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文化多样性,通过保护与创新的双重驱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文化盛世,让华夏文明的璀璨星辰照亮世界文化天空的每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