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大基层干部应把“爱农、重农、兴农”情怀写在新时代征程上,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绵绵用力,砥砺久久为功促振兴的初心、决心、恒心,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烟火暖人心”的“爱农情”中,砥砺久久为功促振兴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农民,是大地的耕耘者,是乡村烟火的创造者,他们的辛勤劳作与质朴生活,构筑了国家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广大基层干部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农民的理想信念,砥砺“枝叶关情”之姿,从思想深处淬炼重农民、爱农民的“使命初心”。一方面,要始终站在“第一线”,坚持“问需于民”,把农民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和发展需求问细问深,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角度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另一方面,要积极走村入户,当好政策“宣传员”,将各项惠农政策用“群众语言”讲,让群众听得懂,了解得透彻。在爱农的道路上,唯有让农民的菜篮子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共享改革福利,方能彰显“爱农心”,真正把农民“装心里”。
在“田畴沃野绘新景”的“重农情”中,树立久久为功促振兴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麦浪滚滚、稻谷满仓,是幸福生活的底气,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自古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夏大地的先人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从古老的井田制到后来的均田制,从都江堰到京杭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与投入。农业不仅是百姓生存之根本,更是国家稳定之基石。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鼓励耕织,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在新时代征程上,更要坚持“重农固本”,稳住农业的“基本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守好“三农”的“压舱石”,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发展从“农”向“产”逐步提升,共同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在“汗水挥洒沃野间”的“兴农情”中,涵养久久为功促振兴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拿出兴农的“真把式”,深入调研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广大基层干部要练就“兴农本领”,与群众同甘共苦,学会“自找苦吃”,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利用科学技术不断破解农业方面“卡脖子”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建好“人才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到田间地头去,手把手传授耕种技巧,让“新农民”玩起“新农具”,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串起乡村振兴“致富链”,走出一条宽敞的“兴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