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商业新闻

笃学先行悟思想 担当实干促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秉承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把稳思想之舵,努力做听党指挥、理想坚定的笃行者;胸怀为民之情,努力做心系群众、矢志为民的贴心人;拉满行动之弓,努力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实干家;瞄准改革之策,努力做敢于斗争、善作善成的改革派;严守纪律之规,努力做反躬自省、廉洁自律的排头兵。

(一)构造产业发展集群,打好“优势牌”。聚焦主导产业,立足特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全力打造“资源节约、链条完善、高质高效、综合竞争力强”产业带。一是以引进业主和培育社会化经营主体作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生态绿色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形成的“一村一重点、一片一特色”产业集群,并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发展,以点带面助农增收。二是打好“三资”整治“组合拳”,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分类帮扶,理清现有资源情况,逐步实现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升级一批薄弱产业、盘活一批闲置产业、淘汰一批落后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园区科学化、数字化、规范化转型。三是积极探索全产业链,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引领带动模式,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新路子,真正把“产业链”变成农民增收的“致富链”。四是打开发展思路,擦亮品牌特色,大力培育“乡土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推广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扩大本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拓宽“增收路”。结合自身区位和资源,主动融入区域融合发展,打造集田园生活、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地。一是深度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线上直播形式,传播文化故事、精神,提升文化知名度、影响力,促进民间文化艺人向致富带头人转变,并形成区域性代表名片。二是积极将文化元素,农业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集游玩、采摘、垂钓、民宿为一体的农文旅项目,连点成线,建设配套住宿设施,实现“景点”到“景区”跨越发展,保障游客玩的开心、住的舒心。三是培育研学基地,利用本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区和试验种植区,提供农作物种植技术支持和试验基础,实现学、教、游三结合,并联动周边中、小学等教育基地让研学基地走出种植田、走进千万家。四是完善配套产业链条,探索“大企业”带动“小农户”、实现“大托管”的改革模式,深度挖掘和提升加工技术,实现订单农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头尾呼应”,发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作用,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产出,在“市场端头”畅销形成一体化。

(三)探索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新能效”。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体制建设,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培育打造服务组织体系,破解“谁来干”难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组织是核心,要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服务组织技术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等方式,动员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创业。同时,也要完善建设服务体系,加强管理服务和发展指导,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形成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二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突破“怎样干”瓶颈。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模式是重点,要积极探索“托管服务”、“订单服务”模式、“平台服务”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代耕代种”等模式。三是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纾解“如何干好”困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是关键,通过推进“改地适机”,对农业种植用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建设,破解农机、农地、农艺融合难题。

(杨芳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