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永恒课题,需要紧扣人民群众新期盼,既久久为功,又立说立行,有一件成一件,解决一个少一个针对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基层组织体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水平。但是,在新征程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群体在获取民生资源时面临不公平现象,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分配不均,导致部分群众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如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向县、镇两级倾斜,部分农村地区小孩“舍近求远”踏上求学之路,导致学习成本及时间增加;又如部分乡镇卫生院许多日常药品短缺,导致群众需要前往上级或者药店进行购买,就医成本增加。
二是民生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虽然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制度衔接不畅、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如农村和城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为数众多的群众医疗服务可及性低,造成城乡之间健康不平等。
三是民生投入与需求不匹配。部分地区和领域对民生的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急需改善的民生领域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投入。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是基层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分配的公平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和群体。
二是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手段,缩小区域和群体间的差距。
三是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各项制度的衔接与整合,确保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各项保障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群众在享受保障服务过程中的成本;创新社会保障模式,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增加民生投入与需求对接。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各项民生项目,确保投入与需求相匹配;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民生投入能够真正用于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确保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民生保障服务。